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话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升级改革理念,科学制定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为什么改革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如何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重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景如何?今天刊发的理论对话和大家手笔,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张怡恬

   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汪同三

  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副院长  孙代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主持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开启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习近平同志把改革开放称为关键一招,深刻揭示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于中国发展进步都具有根本性意义。

  孙代尧: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场世所罕见的大改革大开放,书写了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面貌。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重大判断,结合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上世纪70年代末,在外部,中国面临时代主题转换、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兴起以及东亚崛起等带来的挑战。在内部,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温饱不足。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邓小平同志振聋发聩地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是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危机中屹立不倒,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迟福林: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壮大、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主要对外投资大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人民生活水平在30多年间提高了十几倍,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减贫和民生改善奇迹。发展壮大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人类美好未来的开创者。改革开放不仅发展了中国,也繁荣了世界。

  汪同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如此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就在于它顺应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具有主动性、建设性变革的优势。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私有制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往往都不是主动的、建设性的,因而生产力发展受到禁锢,社会发展非常盲目。在封闭僵化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得不到发挥,生产力发展受到束缚。只有在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主动地、建设性地变革自身,使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推动社会快速发展进步。

  汪玉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改革开放都堪称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一场深刻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仅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且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层面,体现在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上。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迟福林:改革开放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首先,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马上又会出现。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欣欣向荣,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机遇,但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发展对于改革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增强。其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先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第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关节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改革开放必须加大力度、爬坡过坎。

汪同三: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正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抓住和用好历史性机遇的正确选择。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

明确总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

  主持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从近两年的实践看,改革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2014年到2015年两年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18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261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785条改革成果……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什么改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突破?

  孙代尧:这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改革理念进行了全面升级,在改革问题上形成了聚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最突出的亮点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意义非常重大。因为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只有确立一个管总的目标,才能提高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改革时机的精准性,让各项改革形成联动和集成,聚合起整体效力。总目标是由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明确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就是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的,抓住了改革的核心和根本。

  汪玉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需要深刻理解全面二字的科学内涵。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之时,单打独斗式的改革已经很难奏效,必须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零敲碎打,而是以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进;不是某个领域改革的单兵突进,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

  汪同三:全面深化改革要啃下硬骨头,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前提。解放思想要求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但它并不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思想狂奔。只有以党的创新理论支撑的解放思想才是科学的,只有科学的解放思想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各项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社会生产力能否在改革推动下不断发展。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全社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迟福林: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深刻表明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是建立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突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主持人:作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重点,把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孙代尧: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全面深化改革既强调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不能单打一;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仍然是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汪同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还因为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影响和决定其他改革的方向和进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汪玉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未完善,我们还没有趟过河流,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是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重点的自然延伸,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迟福林: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至少需要关注五方面内容:第一,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变革,这对于释放新阶段市场化改革红利、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至关重要。第二,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化结构调整,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能够释放出巨大的需求空间和发展潜力。第三,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这对于推动我国外贸结构转型、适应新一轮全球自由贸易进程至关重要。第四,以监管转型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第五,按照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就需要在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共同改革行动。

 

“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主持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初衷、本心,亮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

孙代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其说是目的,不如说是手段,国家富强、社会公正、人民富裕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如果改革和发展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是带来社会不公,改革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因此,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包括两层涵义:第一,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的积极支持和创造性参与才能取得成功。第二,改革是否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哪个领域存在不公平不正义的问题,就要在哪里推进改革,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汪同三: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温饱不足,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所以必须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在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总体收入明显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有所拉大是难以避免的。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继续较快提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同时有效缩小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就成为更加重要的任务。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表现,就是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迟福林: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应着重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第一,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促进发展机会公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税收上,通过结构性减税,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服务业发展,营造公平税负环境。在劳动力市场上,消除各种歧视,形成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在公共资源配置上,推进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三,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兜底作用,促进国有资本在社会保障上发挥更大作用,减轻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市场,扩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形成有利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汪玉凯:我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诸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展开的。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限制国企高管的工资待遇;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方面的制度性问题;等等。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大的亮点之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紧紧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努力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就能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能量和巨大优势,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2016615日第7版)